发淮安
杨士奇〔明代〕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注释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
蓼(liǎo)、荇(xìng):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gū):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huán):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líng):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参考资料:完善
1、
羊春秋.明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12:第108页
2、
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85页
创作背景
杨士奇在明朝是个从建文至正统的四朝元老,这一时期政局比较稳定安宁,他的诗歌也多讴歌太平,风格简淡和易,平正安闲,这首小诗即是这一时期杨诗的代表作之一。
参考资料:完善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47页
简析
《发淮安》是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淮安水乡的一个生活小景:充满生机的湖面,年轻美丽的采菱女,红、青、白的水上生物,还有碧绿的湖水,清新可喜,天趣盎然。整首诗活泼、 自然、欢快,宛如一段流畅、清亮的乡间小唱,风格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写来颇见情韵。
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 “青” “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2064篇诗文 4条名句
病忘
陆灼〔明代〕
齐有病忘者,行则忘止,卧则忘起。其妻患之,谓曰:“闻艾子多知,能愈子之疾,盍往治之?”其人曰:“善。”于是乘马挟弓矢而行。未一舍,内逼,下马便焉,矢植于土,马系于树。便讫,左顾而睹其矢,曰:“危乎!流矢奚自,几乎中予!”右顾而睹其马,喜曰:“虽受虚惊,乃得一马。”引马反向而行。须臾抵家,徘徊门外,曰:“此何人居,岂艾子所寓也?”其妻适见之,知其又忘矣,斥之。其人怅然曰:“娘子素非相识,何故出语伤人?”
三游乌龙潭记·节选
谭元春〔明代〕
予初游潭上,登蹬至冈。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柳丝垂垂拜月。相与上阁,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中秋
王守仁〔明代〕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